回歸對居住最原始的需求,以「穴居」及「迴流」為概念發想出來的屋子,企圖打造提供安全感的住所,於是打 破傳統對格局、動線的框架限制,拆除外牆邊的牆面,讓公寓沒有固定的隔間,製造出光與風的通道,讓全室的空 間皆可互通,不僅引進日光、景觀與流動的空氣,更替居住者創造全新的視界與生活互動模式。
無界限無限制的自在自得
一家四口共同生活的空間裡,究竟需要多少隱密的私人空間?為了創造更自由也更有趣的活動空間,提供孩子 生長過程中更不受拘束的自由自在,這家人選擇了不同於一般公寓的隔間方式,首先將原始的四房改為兩房,切 開原本內牆與外牆連結處,設置隱藏門片,讓整個空間呈現開放通透的狀態,房間猶如盒子中的盒子,猶如日式 建築筵廊一般的空間,拓展出多方向性的動線,更營造沒有界限的自由感,不論大人小孩,都可以在屋內自由來 去,恣意穿梭其間,也可以在任何一個角落坐下來做自己的事情。
切開牆面,帶來的另一個優點,是引進光線與氣流,自然光的多重層次、在室內迴游的風與空氣,不僅改善了 室內的對流,也調節了溫、溼度,三樓的高度也相當剛好,可以引進外面社區的樹景,生活在其間,猶如徜徉於 大自然般,無入而不自得。
以人為空間重心的設計思惟
設計師以「穴之家」的概念出發,希望在現代的建築內,也能營造穴居感,回歸對居所最原始的安全感與溫馨 氛圍,尤其「新」味不要太重,將萊姆石磨碎做成塗料,塗抹於天花及牆面,不論是牆壁或者天花板,都充滿了「洞穴」的感覺,不平整的牆面,有很多紋路及空隙,自然的材質與紋理,不僅降低光線的反射值,對居住者的眼 睛較好,碎石之間的孔隙更具有調節溼氣的功能,讓居住者可以安心悠遊其中。
在這個家,所有的環境都是與家人共享的,設計師利用不同的高度,營造出同一個空間中的各種層次感,在一般 家庭會設置電視牆與儲藏空間的位置,反其道而行規劃了臥榻及其下的收納櫃,洞穴般的空間猶如祕密基地,是所 有孩子的最愛,多功能的大長桌、吧檯與一字型的廚房,創造家人在不同角落卻又能互相溝通的共同生活場域,雖 然名為穴居,但這個空間一點也不原始,反而是結合了科技與技術、日常與藝術,讓自然與生活達到最和諧的境界, 也提供住者最適切的溫馨與自在。